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远程输送智能化
更新时间:2025-04-28 来源:潞安化工
在潞安化工集团新元公司陈家沟风井干料远程输送系统集控中心,操作员李鑫轻点鼠标,将位于井下六采区掘进队当班所需巷道喷浆的15立方米干混砂浆料准时发出,预计于一小时后抵达作业地点。
“以前井下需要的干料都是‘乘坐’胶轮车运到的,上个班就要准备下个班所需的干料,现在的干料都是‘乘坐火箭’来的,当班用、当班到,这速度你想偷懒都不行。”掘进队队长王林虎说。员工口中的“火箭炮”正是新元公司历时一年多试运行,现已安全高效运行的干料远程智能输送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同时满足了陈家沟区域井下3号煤共三个采区的巷道喷浆、大巷和回采工作面顺槽底板打底硬化工作,提升了运输效率。近年来,随着新元公司开采的延伸,井下辅助运输战线长,胶轮车运力不足,难以满足辅助运输需求,造成井下大巷和采区准备巷喷浆、打底等工程滞后。为此,该公司副总工程师荆保平于2019年带队赴安徽中煤新集口孜东矿考察调研。“口孜东矿是一座引进德国进口压风管道远程输送系统输送混凝土干料、配合大巷‘锚架充’支护进行壁后混凝土充填的矿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引进了这套先进的技术,从装备到软硬件系统实现完全国产化。”荆保平说。
2020年,经过多方筹备,《新元公司陈家沟风井干料远程智能输送系统方案》设计完成,在陈家沟风井上下建设干料远程输送系统,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在陈家沟风井干料远程输送系统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显示一个绿色小模块,荆保平介绍说:“绿色小模块就是井下中转站,每隔一公里设置一个中转站,干料每到一个中转站,通过物料输送管道由干燥后的压风作动力进行接力输送。”
在陈家沟干料远程输送系统地面站的仓库里,有直径168毫米的双金属耐磨管。荆保平说:“德国系统是全程耐磨管输料,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与井下风水管路不通用,我们根据实际,在井筒输料管采用双金属耐磨管,其余井下巷道用普通无缝钢管即可输料,实现了井下输料管路与风水管路的互换性与通用性。”
物料的损耗是远距离运输的通病。团队通过与相关研究院合作,结合阳泉本地区石灰石材质和机制砂的特性,在混凝土干料配比方面按照不同需求配比,使干料的含水率不超0.5%,减小对管道的磨损。
“风也是经过预处理的。”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荆保平说,“我们降低了干料的含水率,但如果动力风中有水分,那前面的工作都白干了。”于是,团队又动起了风的主意,他们对压风机房的压风通过干燥机干燥后含水率不超1%,在混凝土干料输送过程中不结块的前提下,为远程输送提供充足的动力保障。
在实际应用中,团队发现不光管路会磨损,最严重的还是弯头的磨损量。团队另辟蹊径,发现风压的大小直接影响弯头的磨损量,经过反复试验,将压风的风压调整到0.3~0.4兆帕,距离近时风压调小、距离远时风压调大,投产一年多至今没有发现管路及弯头磨损更换现象。
喷浆工效对比更能凸显该系统的优势。传统喷浆机喷浆需要大量人力,每个生产班8人、检修班8人,三班每天共需24人,加上后勤杂活、轮休、项目管理人员以及辅助运输人员,总计50人,每天喷浆进度8米,工效仅为每工0.16米。干料远程智能输送系统喷浆,每班只需2人,两班共4人,加上后勤杂工、轮休、项目管理人员,正常运营总计12人,每天的喷浆进度正常是25米,最高可达40米,工效达到每工1.6米以上,是传统喷浆工效的10倍以上。
项目自投入使用后,干料远程智能输送系统切实解决了矿井辅助运输的瓶颈难题,大幅缓解了井下胶轮车辅助运输压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输送的干料质量稳定,真正实现了远程输送、喷浆和打底。在减少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降本增效。而且,系统采用全封闭管道输送,杜绝了粉尘污染,从根本上消除了胶轮车运料带来的运输安全风险,显著提升了矿井的安全环保水平。
展望未来,该系统有着广阔的拓展方向。荆保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计划实现两个采区同时喷浆作业,每个采区配备2把枪头,预计日喷浆进度能达到60米,而且喷浆和打底作业可以在不同采区同时进行,提高整体作业效率。另外,在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沿空留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希望能进一步发挥这套系统的优势,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也为煤炭行业井下喷浆技术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子冰 潘润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