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三晋都市融媒体 > 都市健康 > 都市健康

过敏季“说”过敏药

更新时间:2025-04-25     来源:山西晚报

春风和煦,草长莺飞,又到一年中过敏疾病高发季,本文就过敏性疾病及对应药物治疗为大家进行简单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常见过敏性疾病类型

1.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

2.过敏性结膜炎,主要症状:眼痒、红肿。

3.过敏性哮喘,主要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

4.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主要症状:皮肤红肿、瘙痒。

5.特应性皮炎/湿疹,主要症状:皮肤干燥、红斑、脱屑。

6.食物/药物过敏,主要症状: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

常用抗过敏药物分类

1.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H1组胺受体进而缓解过敏症状,如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

适用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等。

分类:

(1)第一代(镇静作用强):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

适用于急性瘙痒、夜间瘙痒或需镇静的情况,但可能引起嗜睡、口干,驾驶或操作机械者慎用。

(2)第二代(非镇静/低镇静):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长效、安全性高,嗜睡副作用少,适合白天使用,但个别情况会出现心悸。

(3)第三代(非镇静/低镇静):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

相较第二代,起效更快,作用更持久,同时降低了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不良反应更少。

2.糖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

作用机制:强效抗炎、抑制免疫反应。

激素治疗需按疗程使用,不得擅自停药。

分类:

(1)局部应用:

鼻喷剂,如布地奈德等,适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吸入剂,如氟替卡松、布地奈德、沙美特罗氟替卡松,适用于控制哮喘;

外用药膏,如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适用于缓解皮炎、湿疹。

长期外用激素可能致皮肤萎缩。

(2)全身用药:

通过口服或注射用药,如泼尼松、地塞米松;适用于短期严重过敏反应,长期使用需警惕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药物不良反应。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物:孟鲁司特钠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

作用机制:阻断白三烯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和炎症。

适用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尤其合并哮喘者)。

注意事项:罕见神经精神副作用,如焦虑、失眠等,需加强情绪监测。

4.肥大细胞稳定剂

代表药物:色甘酸钠、酮替芬、奈多罗米。

作用机制: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预防过敏发作。

适用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的预防性用药。

注意事项:该类药品常用于预防性用药,起效慢,需提前2-4周使用。

5.肾上腺素(急救用药)

作用机制:迅速缓解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升高血压。

适用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严重蜂蜇伤等。

6.免疫调节剂

代表药物: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来缓解过敏症状。

适用于严重的过敏性疾病或对其他药物无效的患者。

7.其他辅助药物

鼻腔减充血剂:代表药物羟甲唑啉喷雾、伪麻黄碱等,可快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7天,避免反跳性充血。

生物制剂:代表药物奥马珠单抗、度普利尤单抗(抗IL-4/IL-13)等,用于慢性荨麻疹治疗无效者、难治性特应性皮炎等。

钙剂:代表药物葡萄糖酸钙、醋酸钙等,可以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减少渗出,改善过敏引起的肿胀症状。

中药:部分复方制剂可能缓解症状,但需警惕过敏风险。

益生菌制剂:可能调节免疫,辅助预防过敏。

日常治疗过敏性疾病时,如条件允许,可提前检测过敏源,同时注重预防与长期管理。治疗过程常采取阶梯化治疗方案,从抗组胺药、激素到生物制剂逐步升级,必要时采取联合用药方式,常见联合用药组合如:抗组胺药+鼻喷激素治疗过敏性鼻炎,吸入激素+长效β受体激动剂治疗过敏性哮喘。联合用药可协同增效,减少单一药物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当然,最好是结合患者年龄、合并症及过敏类型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佟彬良 张红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邮箱:sjdskx@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返回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台
关于我们 | 投稿邮箱:sjdskx@163.com
本网站由三晋都市融媒体版权所有  晋ICP备19005799号-1
公安备案号 140402020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