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 民拥军丨长治“双拥”之花别样红
——长治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更新时间:2020-10-28 来源:长治日报
10月20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长治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这是长治市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六次获此殊荣。
长治,著名的革命老区、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地,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巍巍太行山,悠悠漳河水,不仅见证了长治光荣的革命历程,也承载着各级党政军组织和全市人民之间民拥军、军爱民的鱼水深情。
新时代的长治,始终秉承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大力支持国防和驻地部队建设,积极探索、发展拥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双拥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双拥共建,营造军民团结的良好氛围,谱写了党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新篇章。先后于2000年、2003年、2007年、2012年、2016年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双拥传统在这片红色土地扎根生长、薪火传承。
高位推动创新发展机制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直以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和驻地部队的共识。军地双方坚决把双拥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军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双拥办事机构综合协商,双拥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使双拥工作展现出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长治市党政军领导班子团结一心,汇聚共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论述,立足地域特色、军地特点,始终做到“五个坚持纳入”,即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规划方案;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评;纳入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政绩考核;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军分区党委工作报告。
双拥公园
不仅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执行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联席会议、军地协调会议等制度,定期研究双拥工作重大问题,及时把控,大力推动。细化市双拥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职责、具体任务、保障机制,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
同时,坚持双拥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四落实”,在全省率先100%完成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组建任务。在全市范围内推行“533”工作法,通过“五个一”工作模式,五指发力、形成合力,达到军人军属安心、安身、安行“三安效果”,实现“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的“三零“创建任务。
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是多年来长治市军民亲如一家和谐局面的真实写照。全面抓好各项优抚安置政策法规的落实,是双拥工作的又一重点任务。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支持军队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克服军队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支持部队完成战备执勤、训练演习、重点军事工程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6年以来,长治市支持驻地部队重点军事工程项目11个,规划部队生产生活用地793.6亩,驻市部队的战场建设征地问题、经济适用房建设审批手续等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为了支持火箭军部队营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潞州区、潞城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为该部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工程建设进度;长治市先后为多批次过境部队在食宿保障、医疗救护、装备保障、应急分队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圆满完成了4批次重大演习的保障任务。
军嫂招聘会
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入园,是事关军队广大官兵切身利益的大事和难事。长治市不断完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保障机制,2016年以来共为34名符合随调随迁条件的随军家属对口安置工作,办理调动手续;为驻市部队随军未就业家属共计发放生活补贴380余万元;市县两级教育部门按照广大官兵及子女意愿,为全市400余名军人子女解决了择优入学问题;推进“千家拥军惠军门店”成效显著,各县区拥军惠军结合地域特色也逐步铺开。
军人子女入学
优抚对象是重点关心、关怀人群,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义务兵优待金足额按时发放、逐年提高,多渠道、全方位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为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近10万块,完成近11万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2016年以来,长治市共接收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军转干部286人,安置率100%;接收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377人,安置率100%。
积极营造全民双拥格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驻市部队运用双拥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狠抓经常性全民国防教育,从抓阵地到抓联网,从传统模式到网络模式,从身边榜样到国家模范,全市建立起点、线、面联动的双拥工作宣传教育体系,营造了“双拥在身边、全民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漫步在街头,不时可见一幅幅引人注目的双拥宣传标语;在机场、火车站、医院、停车场等地,军人候机(车)室、军人优先窗口、军车免费行驶标识等温馨细节映入眼帘;市内各红色景点、烈士陵园等旅游地游客络绎不绝……广大市民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军民联欢晚会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齐心共建双拥城。长治市坚持把国防教育划入全市公共文化体系总体规划,通过军地资源共享文化阵地、共建文化队伍、共办文化活动,全社会人人关心双拥、支持双拥、参与双拥的氛围更加浓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通过祭扫英烈、瞻仰遗址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安全教育。组织开展“回望太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长治解放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勿忘抗战史,共筑中国梦》红歌演唱会等大型纪念活动,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与国防大学合作,在武乡县建立“太行少年军校”,以红色研学实践为载体,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长治市还充分利用报刊、微信公众号、电视、宣传橱窗等载体,开设双拥专题专栏,全方位、常态化宣传双拥工作。在城市重要位置设置永久性大型双拥宣传牌,在人口密集街区打造双拥主题文化园、拥军园、爱民苑等宣传教育场所,着力营造浓厚的双拥宣传教育氛围。2016年以来,发放《军事设施保护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等国防教育法规资料2.8万多份,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90次,受众人群60余万人次。
同时,注重各类双拥先进典型的发掘、培育和宣传工作,以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为抓手,积极引领和带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涌现出了“兵妈妈王翠萍”“活雷锋马格青”等双拥工作模范典型,并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2019年,结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大力宣传“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获奖者牛何松、杨红涛先进感人事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榜样、争当先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倾情书写拥政爱民答卷
驻地就是我的家。长期以来,驻军部队广大官兵将长治当作第二故乡,把长治人民视为亲人。在已完成战备、训练各项任务的同时,他们用实际行动积极支持长治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部队特有优势,实现中心任务保打赢、应急处突能致胜、救灾抢险当先锋,处处体现人民子弟兵的风采,确保我市社会平稳和长治久安。
2016年以来,驻市部队共出动官兵1万余人次,植树造林17万株、1万余亩,积极参与驻地经济社会建设,在脱贫攻坚、文明创建、捐资助教、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重点工作,为长治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扶贫帮困凸显真情。在脱贫攻坚战中,驻市各部队结对帮扶贫困村78个,开发扶贫项目140个,投入资金1154万元;援建贫困学校36个,投入援建资金316.3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1593人,投入帮扶资金147.5万元。
部队援建
在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潮中显身手。长治军分区帮扶沁县新店村发展优质核桃种植成规模、成产业、成特色,92727部队援建“军民连心桥”打通神龙湾村民致富路,为驻军扶贫帮困领了路、带了头。此外,驻市各部队、各人武部先后组织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2.3万人次,参与森林灭火、治安巡逻、扫黑除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全保卫等任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面向社会开放部队军史馆、武器装备陈列场所570次,接待学习参观人数5.6万人次,组织为驻地学校军训学生8.4万余人。
军地同心合力,强国防,促发展。“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是一个个和谐的音符,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汇合成震撼人心的最强音;军民一心,鱼水情深,定格在长治军民的心灵深处,构筑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文:长治日报记者 王晓红 王晶晶 特约记者 吴炜 / 图:樊留波)